北京高校”两优一先“优秀共产党员:汪洋
汪洋,汉族,1981年11月出生,200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10年5月参加工作,现任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基础兽医系第二党支部书记。
汪洋同志是细菌耐药性领域的优秀青年科学家,他坚持立德树人,秉承教书育人的工作理念,继承开拓创新的科研精神,辛勤探索十年,培养了一批从事耐药性研究的行业人才,其科研成果丰富了细菌耐药性的形成机制理论、服务健康中国战略,也推动了许多国家和组织对黏菌素药物使用的管理政策转变。
坚持立德树人的优秀教师
汪洋同志热爱教书育人事业,从教十年来,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与人格品质,无论是作为任课教师还是作为导师,始终把弘扬社会主义道德、中华传统美德和爱国主义情怀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他围绕学生、关爱学生、理解学生、服务学生, 给学生传授正确的道德观、树立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被部分学生称作学业和人生的“引路人”,先后荣获校级“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称号。
在教学工作中,他主讲本科生《兽医药理学实验》课程和研究生《动物源性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课程。在本科生培养中,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将课堂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从被动式接受转变为主动获取,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新能力。迄今,其指导的本科生有4名获得北京和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有3名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并在2014年、2016年两次获得中国农业大学“百篇优秀毕业论文(设计)”优秀指导教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他一直把握现代兽医药理和毒理学最新的研究动态,指导研究生在广泛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积极拓宽专业知识面与国内外最新发展趋势,重点培养其科研创新能力,迄今共指导(含共同培养)培养研究生30人,其中在读博士生4人、硕士生4人,已毕业博士15人、硕士7人。
业绩卓著的青年学术带头人
细菌耐药性是21世纪动物和人类健康的重要威胁之一,汪洋同志一直围绕黏菌素、碳青霉烯类、替加环素、恶唑烷酮类和酰胺醇类等极具有重大公共卫生意义的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形成机制与控制技术开展研究,先后在其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国际(地区)交流与合作项目(中英)、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其参与的“973计划”、农业部公益性(行业)计划等项目的资助下,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在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和Nature Microbiology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文章60余篇,其中6篇web of science高被引论文,单篇被引用2663次(Google Scholar);2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2篇分别被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和Nature Microbiology 选做封面论文(同时为热点论文),“可转移黏菌素耐药基因污染人类食物链规律”成果还被评为“2019年中国农业科学重大进展”。研究成果不仅局限于丰富细菌耐药性形成理论、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的同时,也极大提升了我国耐药性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与话语权,尤其是黏菌素耐药新机制的发现及其传播风险因素的解析,推动了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日本、泰国、巴西和印度等)和组织(WHO、EMA等)对黏菌素使用的管理政策转变。
言传身教的党员先锋
汪洋同志2017年起担任学院基础兽医系教工第二党支部书记,带领党支部2018年入选教育部“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个人获批成立校级首批“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同时被授予2017-2018年度学院优秀党务工作者。
作为教工党支部书记,汪洋同志积极发挥“双带头人”作用。近两年他带领党支部参与学院党委举办的“百名党员进社区,对标争先共奋进”主题党日活动,连续两年深入马连洼街道社区,为社区居民进行耐药性防控的科普讲座,普及兽医知识,提高居民关于抗生素使用的科学意识;组织党支部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前往嘉兴市开展“弘扬红船精神,不忘初心使命”主题党日活动,前往浙江桐乡市助力当地政府以党建引领农业科技前线、服务畜牧业发展。在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第十六期党员先锋论坛上,他以“身边的榜样”为主题学生党员讲述了自己在科研道路上的人生经历,鼓励研究生在曲折的科研道路上面对困难与挫折时,不忘初心,以自己选择研究生道路时的目标时刻敦促自己,不可在乎一时成败,努力终会有回报。参与编译《细菌与抗生素之战:一场肉眼看不见的战争》和《美食城堡的安全保卫战》两本耐药性科普读物,积极宣传耐药性防控的有关知识,在青少年中引起较好反响。
2019年2月,汪洋同志入选中共中央组织部第四批青年拔尖人才;2019年11月,入选教育部高层次人才计划;2019年,组建了青年科学家创新团队,为青年教师发展提供交流平台;2020年4月,作为第三完成人的科研成果“可转移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的发现及其传播机制研究”获得北京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在成果和荣誉背后,是他多年来以优秀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是他对入党誓言的践行,是他对科学研究的追求,更是他对学生精心培育的坚持,今后他将继续坚持“立德树人”的原则,继续发挥好基层党支部和高校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