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展巡礼

喜迎四次党代会·发展巡礼之就业创业篇 | 凝心聚力促就业 多措并举提质量

高校毕业生就业,一头连着国家社会,一头连着万千家庭。就业工作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第三次党代会召开以来,学校就业创业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决策部署,制定出台《中国农业大学毕业生就业促进行动方案》(中农大学字〔2020〕2号)、《中国农业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中农大学字〔2019〕13号)等文件,坚持以国家战略为导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需求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重点,努力实现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2016-2019届学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5.88%,就业质量不断提高。选调生数量实现连续增长。每年有200余名毕业生赴祖国各地任职选调生;学校定向合作省级党委达26个,位居全国双一流高校第九名。校园招聘主渠道作用不断凸显,为毕业生对接岗位数量与就业人数比为25:1;通过“校园招聘”落实就业人数占49%。毕业生升学去向较好;毕业生国内升学高校主要集中在“双一流”高校和一流科研院所,80% 进入“一流大学建设高校”,8.4%进入“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0%进入中科院等科研院所。积极推进国际组织实习任职,开设《农业外事外交导论》选修课,有十余名优秀学生赴国际组织实习任职。

积极培育优质双创项目,面向全体在校生设立国创创业类项目、“种未来”师生共创优秀农业创新创业项目。在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3个项目获得全国银奖。就业创业工作受到上级荣誉表彰,社会影响进一步提升。

五年来,学校荣获教育部“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教育部“中美创客交流中心”,并在评估中获得“优秀工作案例奖”;荣获北京市首批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创业中心、北京大学生创业园高校分园、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优秀组织奖、北京市高校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评选“优秀组织奖”、“北京地区高校校园招聘双选会特色合作高校”、“中国年度最佳高校——就业最受欢迎奖”等荣誉。


提高站位 切实增强做好就业创业工作的责任感


结合国家战略发展要求,认真分析就业创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把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工作当作关乎学校事业发展命脉、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作抓好抓实。

学校党委多次听取就业创业工作汇报,出台《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毕业生就业促进行动方案》等文件,对落实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就业创业工作任务做出系统设计、全面部署。2020年,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启动以来,学校第一时间研究出台《疫情防控期间促进毕业生就业十条举措》,确保“就业服务打烊、线上招聘不停歇”,全力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最大限度降低经济下行压力和新冠肺炎疫情叠加影响。实施以“就业引领导航行动”、“就业帮扶助航行动”、“就业牵手护航行动”三大行动为重点的“毕业生就业促进行动”,多并举做好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党委书记姜沛民、校长孙其信明确要求把就业创业工作作为学校的政治任务,在立德树人、保障民生、维护稳定、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等方面,不折不扣、扎扎实实地抓紧抓好,确保毕业生充分、高质量就业。


多措并举 扎实推进毕业生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


筑牢基层就业压舱石。学校出台“就业引领导航行动”,引导和鼓励更多毕业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到基层就业、现代农业产业、社会公共服务等领域就业。与 2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开展定向选调专项人才合作,合作数量位居全国“双一流”高校第9名。五年来,累计有1000余名毕业生赴祖国各地基层任职,选调生数量实现7年连增。出台《关于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的奖励办法》,累计投入300余万元对赴西部、基层、重点单位就业的毕业生进行奖励,开展“墩苗学堂”集中岗前培训、“基层职业发展论坛”系列讲座沙龙,帮助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学校为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选调生提供专利、经验、技术等多方面支持,选调生在基层工作期间,超过90%从事脱贫攻坚,超过三分之一在农业专业管理部门工作。

毕业生深造去向较好。毕业生国内深造高校主要集中在“双一流”高校和一流科研院所,其中,80% 进入一流大学建设高校,8.4%进入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0%进入中科院等科研院所。

中国农业大学毕业生深造情况(以2019届毕业生为例)

积极拓展高质量就业新空间。针对新时代经济增长的新常态和新特点,结合学校学科特色和专业特点,主动对接京津冀经济圈、“一带一路”、雄安新区、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试验区等区域建设,引导毕业生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国家重点领域。为毕业生对接岗位数量与就业人数比为25:1;通过“校园招聘”落实就业人数占49%。

着力做好重点群体毕业生帮扶。学校实施“就业帮扶助航行动”,对建档立卡贫困户、52个未摘帽贫困县等困难毕业生群体,搭建毕业生推荐云平台,确保“帮扶百分百,就业百分百”。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学校及时掌握疫情防控期间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变化,以“点对点、一对一”方式,加强对重点疫区毕业生就业心理援助,及时跟踪关注,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和压力疏导。

积极推进毕业生赴国际组织实习任职。学校开设研究生农业外事管理能力提升项目、《农业外事外交导论》选修课。学校领导带队访问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和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等多家国际组织机构;开展国际组织实习任职主题讲座 4 次,组织相关活动30余场,累计参加学生5000余人次;组织 15 名学生赴意大利和瑞士参加联合国青年领导力精英班培训;10余名优秀学生通过严格考核选拔,赴相关国际组织实习任职。

夯实就业指导服务水平。立足学生特点,积极整合校内外师资力量参与职业生涯教学、活动和咨询,不断完善职业生涯实践教育体系。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求职技能》等生涯指导课程,选课学生累计四千余名。面向学生开放在线教育资源,方便学生随时在线学习测评。采用校内外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就业指导能力建设。开展职业素养、出国深造、基层就业、公**、求职技巧等各类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培训,开设“就业嘉年华”活动周。深入开展“一对一”职业咨询服务,为有职业生涯发展困惑的学生开展生涯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职业。


立足实际 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必然要求,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作为农业高等教育排头兵,学校高度重视、精心谋划、聚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及人才培养一系列工作。以深化改革为突破口,以创新创业实践为抓手,坚持“高、强、重、精、优”五字方针,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大格局,着力强化指导服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贯通人才培养全过程。围绕“构建课程体系、培育双创项目、丰富竞赛实训、完善指导服务、搭建实践平台、建设导师队伍”等方面,着力“搭平台、建机制、促氛围”,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大力加强双创教育。学校开设《大学生创业基础(KAB)》、《创新创业和领导力》、《创新思维方法与创业管理》、《创业与企业管理》、《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产业环境与创业机会识别》、《创业模拟训练》等一系列创新创业课程。与和君商学院合作开设“种·未来”创新创业商学精英班,培养兼具职业精神、商业素养与领导力的高素质人才。

中国农业大学创业实践体系工作框架

积极培育双创项目。重视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践,面向全校学生设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 “北京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种未来 2035 优秀农业创业项目培育计划”,旨在培养具有专业特色优势,结合科技成果转化的优秀创业项目。近百个项目获批立项,参与学生达700余人次。

丰富多元双创实训。为更好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精神,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等文件要求,贯彻落实《中国农业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文件精神,基于历年举办中国农业大学“互联网+”、“挑战杯”和“创青春”三大赛事的经验基础,设立中国农业大学“兴农杯”创新创业大赛,由就业创业办公室和校团委主办,本科生院和研究生院协办,已成为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校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将学校、学院科研成果转化、日常教学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紧密结合的平台。鼓励老师“以赛促教”、鼓励学生“以赛促学”,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实际问题,利用创新思维推动解决问题。五年来,组织师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赛事120余场,累计参加学生创业项目1000 余项,参与学生 6000 余人次。学生创业团队获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项,近三年共有18支学生团队获“北京市高校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

完善双创指导服务。夯实个性化咨询体系,设立一对一咨询室,建立“百名优秀涉农双创导师人才库”,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政策、快速孵化、健康成长。丰富创业培训体系,加强创业指导服务。在大学生创业园通过引入 10 余家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利用“线下 + 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宣讲创业优惠政策,开展工商登记、担保贷款和贴息、财税辅导、法律与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管理、专利代理、政府资金。申请等主题的创业培训及“一对一”专家咨询,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政策、快速孵化、健康成长。通过创业导师沙龙、实地走访参观、专题训练营等形式,为创业团队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通过邀请长江学者、教育部国家教学成果奖获得者等校外名师学者,围绕大学生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商业模式、课程体系、实践基地、教学方法等内容展开师资培训,以着力培育校内专业的创业师资团队。

推进双创平台建设。2019年度,学校入选“教育部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在农学院、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工学院、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等学院开展“种未来”学院创新创业实践特色平台建设,鼓励学院自主开展具有学科特点、特色的创业活动。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面向未来,中国农业大学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需求,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将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迈向更高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