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展巡礼

喜迎四次党代会·发展巡礼之研究生教育改革篇 | 聚力内涵 提高质量 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

学校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学校研究生教育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促进研究生成长成才为目标,以一流水平为标准,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科教融合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改革、产教融合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提升、健全质量监督和保障体系等四方面为工作主线,坚持“一流引领、问题导向、改革创新”,持续提升研究生教育水平,并取得丰硕成果。

研究生招生规模实现突破 生源质量稳步提升

招生规模实现新突破。2020年,硕士生招生规模首次突破3000人,博士生招生规模首次突破1000人。硕士生招生规模从2016年的2170人增加至2020年的3302人,年均增幅10%。博士生招生规模从2016年的822人增加至2020年的1017人,年均增幅5%。

生源质量稳步提升。研究生报考人数逐年增加,报录比相对较高,硕士统考报录比4:1左右,博士申请考核制报录比在2.5:1,优质考生来源比较稳定,推免生比例在25%左右,硕博连读生比例在40%左右。

以质量为主导,优化招生指标配置管理。招生指标配置管理办法更加完善,建立了以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为招生指标配置基本单元,以培养质量为主导的研究生招生指标配置机制和追溯问责机制,通过指标配置管理,优化学科布局,强化绩效考核,推进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质量。

确保考安全,实现平安考目标任务。针对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学校主动梳理、严格把控21个重点环节、53个风险点,落实64项防控措施,确保了招考试安全、稳定、有序。2019年首次实施集中命题、封闭管理,确保试题安全与质量。

严格把控招全流程风险点,实现平安考目标

对标一流 强优势补短板 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得到优化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不断优化。修订了新一轮研究生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培养体系。课程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至2020年6月,累计建有混合课程、全英文课程、案例课程、课程思政等特色课程共256门;建设研究生网络教学平台,2020年春季学期的研究生课程全面开展在线教学,课程信息化、网络化达到预期建设目标;多层次、多种类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已形成:目前我校共有博士一级学科22个,硕士一级学科32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类别1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13个。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督和保障体系已初步建立;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创新课程教学模式,与国际一流大学优质课程接轨,显著提高了教学质量。

完善课程分类体系,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全面梳理培养方案过去五年执行情况,深入调研国内外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研究生培养经验、培养体系特点和课程设置要求等。在新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中,依据学位授予标准和培养目标,建立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类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研究生科研工作相结合,强化实践能力和学术能力训练,明确各类课程的教学目标,着力解决本科与研究生课程,研究生课程间教学内容重复等问题。积极适应研究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推进核心课程与特色课程建设,支持开展混合式教学课程、案例课程,全英文课程、课程思政等课程建设,近五年累计重点建设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256门。为适应教学方式的转变,引进了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扩大优质教学资源的受益面,提高研究生教学管理水平,进一步升级加强了研究生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组织任课教师参与混合式教学、案例写作与教学等师资培训,开展经验交流工作坊,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依托教学平台开展的混合式教学课程占课程总量24.5%,2020年春季学期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研究生课程全面实现了在线教学,取得了较好效果。

研究生混合课程教学改革

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取得新突破,研究生创新教育水平大幅提升。我校研究生教育成果共荣获10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其中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获“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成果奖”5项。研究生科研成果突出,近五年,研究生作为第一作者在Nature、Nature Genetics、Cell等顶尖期刊发表论文5篇。研究生在各类竞赛中斩获佳绩:国家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5项、二等件15项、三等奖7项;省部级特等奖5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15项。

《基于“五链环”一流野外综合实训平台的“四融合”高素质人才培养》获全国唯一特等奖

实施“学位+”项目,推进研究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举办农业外事项目、智慧农业等专项证书班2期,推进农业国际合作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研究生农业外事班联合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共同举办,以国际化、高水平、自主性和实践性为特色,以培养既懂农业,又懂外事的高层次人才为目标,探索培养农业国际合作人才队伍建设机制,被农业部国际司隋鹏飞司长誉为“农业外事黄埔军校”。组织高水准、国际化、实践型的专家授课,授课反馈效果很好,学生综合能力获得提升。

农业外事“学位+”项目被誉为“农业外事黄埔军校”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 科技小院、牛精英、卓越临床兽医等模式成为全国典范

全面实现专业学位专项制招生及培养。树立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理念,积极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农业绿色发展、重点产业振兴、智慧农业等国家重大需求,设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专项。全面实现了专业学位的专项制招生及培养,紧密围绕国家、地方和产业需求设立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专项,从2016年4个专项试点到2020年全校已设置10个大类、54个专项,全部实现专项制招生和培养。积极推进实践-理论-实践“三段式”模式,将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社会服务融为一体,近年实施的科技小院、牛精英、葡萄产业体系、兴化专项、苏州专项、卓越临床兽医、烟台专项等均体现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农业绿色发展、重点产业振兴、智慧农业等国家重大需求,真正实现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微信图片_20201019165250.png

拓展和延伸研究生培养平台。一是发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优势,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拓展原有的单一环节的培养平台,按照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工作法,按照产业链构建培养平台。二是以科技小院为基础,从以农业资源环境为主的单一学科领域拓展到植物保护、农业信息化、农业机械化、人文社会科学等其他学科领域,专项研究生培养形成了一个多学院和学科的综合化平台。三是建设农林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创业平台。启动全国涉农高校“科技小院”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成立“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宣讲团”,向其他涉农高校推广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成功经验。

优化培养体系。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科技小院平台组建跨学科、跨学院、跨学校的导师队伍。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突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新创业、产业链理论通识性课程,调整优化专业课程,增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专题讲座、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等课程。强化案例教学和案例课程建设,共立项案例教学项目35个。开展示范基地建设,目前全校已备案院级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231个,建设校级研究生实践基地10个,拥有全国农业教指委示范基地2个。

推进国际化培养。依托国家留学基金委立项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项目”,在农业硕士和工程硕士的部分领域选派研究生赴英国哈珀亚当斯和荷兰瓦格宁根大学等高校开展中外联合培养,5年共选派学生52名。依托校内“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提升项目”派出46名专业硕士研究生参加中长期、短期国际会议、暑期学校等项目,其中牛精英专项累计组织7名研究生开展中-美、中-荷、中-以短期学术交流。设立非洲科技小院专项,在非洲8个国家累计招生留学生34人。硕士研究生国际化课程达83门。

强化实践基地建设和实践教育训练。学校制订《中国农业大学全日制研究生实践教育环节管理办法》,规范研究生教育环节管理,开展实践教育集中考核,将硕士实践教育环节考核纳入研究生培养环节质量评价。修订了《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管理办法》,规范我校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定期开展实践基地备案,组织开展校级示范基地申报和评审,给予重点建设。

重点建设校级研究生实践基地

实现零的突破,研究生教育首次落地烟台全程培养。2019年,烟台专项200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落地烟台培养,涉及7个招生学院10个专业学位培养领域。秋季学期共开课83门次,138位校本部教师和3名外聘教师赴烟授课,3门课程首次采取远程授课,学生对教学满意度达91.38%。建立烟台专项的实习实践基地77个,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了条件。针对烟台专项,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政教育活动,形成“一个品牌活动,两支学生队伍,三种活动类型,四个维度保障”的育人大格局,有效保障了烟台专项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研究生教育落地烟台全程培养

科技小院、牛精英、卓越临床兽医等模式成为全国典范。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工作取得的经验已列入了教育部和农业农村部“关于深化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指导意见”的重要内容,科技小院、牛精英、卓越临床兽医师等专项培养模式已成为全国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的典型范例,在服务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等国家战略上发挥了农大优势,贡献了农大力量。

“科技小院模式”作为科技服务创新模式,列入科技部等七部委文件,在全国推广

翁铁慧副部长会见我校科技小院师生代表,充分肯定科技小院取得的突出成绩

学位点建设取得新进展 学科布局及学科建设整体水平得到优化和提升

优化学科布局,提升学位点建设整体水平。全面开展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工作,7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首次开展国际评估,全面总结了学位点建设成绩及存在的不足。通过学位点动态调整,丰富学科结构,完善学科布局。增列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社会学一级博士学位点,新闻传播学硕士一级学位点;撤销了不符合学校发展定位及学科布局的学位点。通过自主审核增设了“营养与健康科学”一级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开辟了我校跨学科交叉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新领域、新平台。

实施跨学科博士生人才培养项目,探索学科交叉培养新模式。以专项形式支持营养与健康科学、农业绿色发展、土地科学与技术等学科建设跨学科博士生人才培养项目,组建跨学科导师组,逐步建立和完善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制度。2019年依托中国农大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合作的农业绿色发展交叉创新型后备人才交流项目开展“A5”专项班,围绕农业绿色发展的四个关键领域,在农业绿色发展理念、专业技术交流和大学培养模式三个方面提供学习交流机会。

荷农业绿色发展交叉创新型人才培养项目

研究生国际化培养能力提升工程进展顺利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

按照“三个一流”原则,与国外知名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按照一流大学、一流导师、一流学生的原则,依托国家留学基金委高水平大学公派留学生项目(CSC)选派我校研究生到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联合培养和攻读博士学位,5年累计共选派研究生840名,录取率稳步上升,在“双一流”高校中排名前列。国家留学基金委CSC“创新型人才培养项目” 取得突出成绩,截至2019年,共申报获批联合培养创新型项目20项。中荷农业绿色发展交叉创新人才项目被国家留学基金委作为全国典型示范项目在全国留学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并作为海南国际教育创新岛首批引进项目获得3000万元培养项目经费支持。

实施研究生国际化培养能力提升工程。我校投入“双一流”建设经费1200万元设置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提升项目,累计派出364名学生前往20余个国家进行学习交流,显著提高了研究生国际交流人数和占比。仅2019年校级长期项目和CSC项目派出人数就达到了第四轮评估5年累计派出人数的82%,弥补了我校在这一方面的短板。同时,组织实施“一带一路”国际交流专题项目,拓宽研究生国际视野,在学校立项的研究生国际化培养项目中,优先资助博士生出国开展学术交流,共200余名博士生受助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微信图片_20201019165603.png

1111.png

研究生“一带一路”海外行社会实践活动

强化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有效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落实立德树人职责,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为强化导师责任意识,提高指导能力制定《中国农业大学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定期开展导师培训,培训内容包实验室安全、心理健康教育、导师立德树人经验分享等。统一部署与安排,创新导师培训方式方法,启动了研究生导师“三年轮训”工作,先后开展了4场校级导师培训(含1场在线导师培训)和12场院级导师培训,新增研究生导师全部参加培训,全校共1390名研究生导师参加培训,占全校导师总人数的97.89%。

制定《中国农业大学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

实行研究生导师“三年轮训”

加强管理与动态监测,建立预警机制。在课程学习、学术/实践训练和学位论文三个环节建立以提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导向的质量监督体系,严把开题报告、中期考核、预答辩、资格审查、论文评阅、校级抽查、论文修改、论文答辩等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关,形成了以学位论文校级抽查(答辩前)、校级抽检(学位授予后)等内部监督管理为主,以国家抽检、北京市抽检等外部质量监督为辅的双保险模式。建立质量反馈追溯机制,实行院校两级论文质量管理,制定《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结果处理办法》。建立以培养质量为主导的研究生招生指标配置机制和追溯问责机制,对国家、北京市、校级学位论文抽检中存在问题学位论文实行了导师当年停止招生、学位点和依托学院扣减当年招生指标的规定,推动学位授权点形成质量保证的内生动力。

质量监督与保障体系已初步建立。从研究生教育基本活动入手,建立健全招生、培养、学位授予、思想政治教育、导师队伍建设、教学设施管理、学术环境建设等覆盖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制度体系,包括6大方面75项制度。建立学位点教育质量动态监测体系及预警机制,实现对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将质量检查关口前移,依托研究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培养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加强培养过程管理,明确考核标准,加大审核力度,将潜在问题的发现前移;建立分流淘汰机制,加大对各个环节不合格学生的淘汰力度。开展课程质量调查、毕业生离校调查,毕业生发展质量调查,定期向学院通报质量问题,建立问责机制。建立“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状态数据采集系统”,实现了对我校全部学位点基本数据的掌握,为建立常态化的自我评估和动态监测提供了基础。

健全制度体系,开展课程质量、毕业离校满意度等调查

我校研究生教育督导组工作会议研讨教育督导工作

坚持党建引领 扎实做好研究生党建工作

研究生党员骨干队伍培训全覆盖,发挥党支部书记“领头雁”作用。每年组织开展“先锋工程”研究生党员骨干培训班,线上线下抓实党员骨干教育,全校近1000名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参加轮训,集中培训180学时,并联合烟台校区研究生党员开展主题党日实践活动,在全覆盖同时提高组织凝聚力。

强化研究生党员理论学习,创建贴近需求、有活力的学习平台。依托“1905”研习班开展系列理论学习教育,包括学习十九大精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等。通过邀请知名专家教授围绕时事热点、重要文件精神解读等作主题报告,请校组织员分层次开展党务工作培训,以引导式、启发式、帮助式的教育模式精准有效提升研究生党员骨干业务能力。成立“博士宣讲团”,以青年视角,用青年话语,真正发挥研究生党员骨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中的标杆作用、带头作用。设立学院研究生党建活动创新专项,形成一批可借鉴复制的党建创新工作案例。

党委书记姜沛民向研究生党员宣讲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

研究生党员骨干队伍培训

研究生博士宣讲团

以评促建,着力推进研究生基层党组织建设。扎实开展研究生样板党支部的创建、孵化和培育工作。根据研究生党建工作特色探索以研究生科技服务为核心内容的“党建+服务+实践”的共建创新模式,支部共建多面融合,有效提升党建服务质量。经培育,全校共40多个研究生党支部荣获北京市“红色1+1”各类奖项。其中,科技小院硕士党支部被教育部评选为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水院水利研究生第一党支部被评为“教育部党建工作样板支部”,5个研究生党支部荣获我校首批新时代“样板党支部”,水利农建研究生二支部、水利系研究生三支部入选北京市教工委“双百计划”。“小院支部筑堡垒,学生党员有作为”研究生党建活动获北京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奖特等奖,“构建‘牛精英’专项教育模式以‘三全育人’理念创新培养知农爱农人才”研究生党建活动获得北京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奖二等奖。全年常态化开展研究生党支部《支部手册》抽查工作,规范研究生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

微信图片_20201019165933.png

北京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奖特等奖北京市红色1+1示范活动一等奖

疫情防控期间,党委工部开展“使命在肩 奋斗有我”系列主题党日活动,线上开设“疫情当前 党员为先”系列专题,充分挖掘研究生党员、研究生党支部在防疫中的典型案例和发挥的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做到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的要求。

疫情期间,将研究生党建教育课堂搬到云端

制作动画微视频,农博士为三农提供助力

构建研究生三全育人体系 提高育人质量和水平

构建实践育人新体系。针对研究生培养特点,探索十育人中实践育人带动组织、科研、课程、心理、文化育人的协同模式,以思想政治和“三农”情怀培养融入研究生实践教育,切实推进学生成长成才。在继续夯实红色“1+1”、“百名博士老区行”、“农博士在线”、研究生“一带一路行”等品牌活动的基础上,对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进行全面总结和宣传报道,挖掘育人亮点和育人模式的研究,在提升我校学生综合素养同时,搭建了“品牌活动—科技服务—校地合作”三位一体的研究生实践育人平台。在实践育人工作中,重点加强研究生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相互融合,搭建能够提升研究生服务意识、国际化水平、科研能力的实践平台。

品牌活动“百名博士老区行”

打造网络思政品牌,发挥网络育人作用。工部打造的“农博士在线”研究生实践育人平台,入选2020年教育部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在疫情防控期间,依托“农博士在线”专栏重点打造了“农博士微课堂”新版块,通过线上科技服务的方式启动“云助力”,为“三农”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农博士微课堂”以微视频的形式,进行“三农”知识轻科普和线上“问诊”指导。视频以“导师+研究生”相结合的模式保障内容的权威性,以轻松易懂的动画形式增添内容的可视性,以广泛地涵盖面增加受众的多元性,涉及的内容包括饮食健康、宠物医学、动物营养、植物保护、病虫害防治、农机运用、农业政策解读、农业经济动态等。截至目前,“农博士微课堂”专栏已制作推出了包括“新冠肺炎疫情下我国的粮食安全”、“绿色有机蔬菜的标准”、“食品保鲜黑科技”、“农业补贴政策知多少”等16期内容。目前,该专栏已入选学习强国平台,点击阅读总量已超过15万+,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

微信图片_20201019170345.png

农博士在线—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社会实践创新平台

深化资助育人,加强思想引领,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学生资助工作坚持育人宗旨,将育人作为资助工作的最终目标,完善资助政策体系,加强规范管理,在保障性资助的基础上,构建经济资助、学业资助、就业资助、精神资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模式,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资助育人工作。同时,加强三助工作及感恩诚信教育,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 加快我校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

多层次、多群体学习宣传,将学习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引向深入。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后,研究生院(党委工部)第一时间组织开展了3个层次、7个群体的学习,学校领导、各培养单位主管领导、导师代表、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者、研究生教育督导专家、研究生辅导员、研究生党员骨干等共74人交流了学习认识与体会。自8月以来,研究生院还借助专题学习会、新学期工作会、培养单位工作培训会、督导工作会、院务会、学院走访及调研等广泛学习、深入研讨会议精神。在学校企业微信“研究生教育”板块开设“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热点速递”“重要文件学习”3个专栏,专题开展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的学习宣传,共发布35篇文章,浏览量近10000人次,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广泛学习研讨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

开设微信专栏,营造浓厚学习氛围

组织开展研究生教育大讨论,全校共谋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研究生院(党委工部)组织各培养单位开展研究生教育大讨论,各培养单位组织党政班子、专业系、导师、研究生等多群体,认真研读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及上级系列改革文件,全面总结本培养单位研究生教育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挑战,提出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目标、任务与举措,并形成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报告,群策群力,共谋我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根据教育部等部委文件要求,研究生院(党委工部)在校内外广泛讨论、调研基础上,牵头制定《中国农业大学学习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行动方案》,设计了理论武装提升、改革发展攻坚、督查督导落实3个方面35项任务,包括学习研讨、专项攻关、总结凝练、巩固提升4个阶段,涉及16个管理单位及19个二级培养单位,在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国际化交流培养、思政工作、导师队伍建设、导学关系等方面积极探索新模式、开辟新路径、形成理论及实践新成果,制定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的工作方案和工作台账,推行具体举措,完善规章制度,切实将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落到实处。

研究生院(党委工部)到各培养单位广泛调研